浅谈西游记

浅谈西游记

《西游记》是出自明朝吴承恩手下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,讲述了以陈玄奘为原型的唐僧受如来的指引,前往西天极乐世界取经,在途中收纳三位各有所长的徒弟:孙悟空、猪八戒、沙和尚。一路跋山涉水,披荆斩棘,度过一重重难关,历经九九八十一难,终于得到成佛,取回真经,其中此书节后、思路非常巧妙,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、品味的内涵。

三盒徒弟可谓是唐僧西去的支柱,遮风挡雨的铜墙铁壁。孙悟空作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石猴,皈依后不失好斗好胜、能打善战、机智灵敏的特点,但为何他时常使唐僧误解他,甚至遣他回乡呢?关键在于孙悟空的性格:冲动。就如《三打白骨精》中孙悟空因冲动而让唐僧感觉他在狡辩,更加激起唐僧的疑心,厌恶;又如孙悟空遇匪时毫不留情,马上打杀这些歹人,但在一心向佛的唐僧眼里这是不善、杀生。

沙僧也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,他好似没怎么出过场,也没吭几个声,但这就证明他无所事事,无所作为了吗?错了,他不仅默默地为取经一团提供膂力,也正好充当中间人的角色,作为师徒的桥梁,他虽不像孙悟空那样机智勇敢,不像猪八戒那样粗壮,打他却比他俩低调、稳重;虽不像唐僧那样全心攻佛,但头脑却唐僧清醒,不至于在位置面前左右举棋不定。所以,总的来说,沙僧是个不可缺少的人物,也是个不可小看的人物 。 徒弟,是一艘牢固的船,那么师傅——唐僧就是动力,正是他对皈依的崇高追求,才给三位徒弟注入强大的动力,充足的能量,一路前进。有人会说,唐僧懦弱无能,肉眼凡胎,简直是个累赘!但我又欲问:“没有他,有人会去取经吗?”孔子说得好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我们要把目光放在唐僧的优点上:他那种不屈不挠的、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一路上,师徒四人路过许多人家,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和善的,但都又不幸,这种巧妙的设计恰好迎合了要展现徒弟才能的目的,不得不为其思路惊叹。

此著作极富想象力,手法非常夸张,这也是其特色之一。就似孙悟空如意金箍棒,重如泰山;猪八戒的九齿钉耙无比犀利;沙和尚的降妖仗亦无与伦比。除了武器厉害,此书中的法术、妖术层出不穷,有一纵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;有翻手便作五行山的佛法;有起死回生的得道之术;妖魔的千变万化,孙悟空的不灭之躯……正是这些大胆的想象、发挥,使此书成为四大名著,让一个看似一般的旅程非同凡响。

此书又非纯属虚构,又有虚中带实,唐朝时期,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得到还原,让人领会到真实性。

看完全书,意犹未尽,我们是不是还忘记了一个人了?对的,还记得孙悟空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吗?他的名字又是怎么叫响的呢?也就是说,他的七十二变是怎么来的?没错——菩提师祖,那个神秘的道人。我相信,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仙人,首先,他预料到了孙悟空必定闯出大祸,便在遣走孙悟空前反复告诫孙悟空不可泄露他的身份,他也早早预料到什么阴风,鬼火要伤他身。而这位师祖又不像如来佛祖一般张扬,而是隐居修行,行踪不露,可谓来去无声,也许这是吴承恩留给我们的一个想象空间吧。 细细品读全书,回味无穷,有酸甜苦辣,让我们直观地看清陈玄奘西去取经的艰难。